共筑“矿产+金融”生态圈,赋能“一带一路”能矿全产业链升级
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可持续发展议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"矿产+金融"的协同创新正成为"一带一路"能源矿产合作提质升级的战略支点。区域协同发展在"矿产+金融"框架下呈现出多层次互动特征,体现了"一带一路"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。
从空间维度看,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区域性矿业投资基金、搭建跨境投融资平台,引导资本向中亚能源走廊、东南亚金属矿带等战略节点精准流动,实现资源富集区与消费市场的动态平衡。
从制度维度看,多边开发银行与沿线国家协同设计资源主权基金、环境权益交易等制度创新,既保障了资源国的长期收益,也降低了国际资本参与风险。特别是通过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价格对冲机制,增强了区域经济抵御大宗商品周期波动的韧性。
这种协同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资源掠夺式开发的窠臼,转而构建起涵盖技术标准互通、生态补偿机制、ESG投资准则的可持续发展生态,最终推动"一带一路"能矿合作从单一贸易往来向涵盖产能协作、绿色转型、金融治理的立体化体系升级。
为深化“一带一路”能矿产业国际合作,破解行业投融资瓶颈,推动全产业链融通发展,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业专业委员会将于2025年5月25日—26日在北京举办第四届亚洲矿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。本届论坛以“矿产+金融助力‘一带一路’能矿大发展”为主题,旨在通过产融结合推动全球矿业全链条升级,共探“矿产+金融”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,为亚洲乃至全球矿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优质矿权项目对接环节,筛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、铜、煤炭、铁矿、萤石等潜力资源,促进中国资本与海外项目的精准匹配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纵深推进的背景下,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强化区域矿业协同,助力中国从“矿业大国”向“矿业强国”转型,同时为沿线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注入新活力。
当前,全球矿业格局深度调整,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资源开发需求迫切。本届论坛的召开,既是应对国内能矿短板的战略举措,更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的关键抓手。通过金融工具创新与跨境资源协同,论坛将推动能矿产业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系统赋能”,为“一带一路”能矿基础设施联通、贸易投资畅通、文明交融沟通提供坚实支撑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